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王刚(老万)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大地之子-王刚当代艺术展”河南省美术馆研讨摘要

2013-11-07 11:29:36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
A-A+

  殷双喜:

  不是要请大家来高唱赞歌。以他做个案,大家看看河南的油画,河南的艺术,画农民、现实主义题材等等在世界当代艺术发展的大趋势下,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做法、这样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哪些问题值得总结,值得讨论。我觉得王刚可能触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即使不是农民,他也是人,是中国人,这里头的文化身份和价值观的问题,我觉得牵涉到很多。

  我个人感觉到,王刚的这些创作里头,存在着一定的焦虑感和紧迫感。土是从岩石风化而来,但是要把它重新传出来,王刚采用了一种雕塑的方法,不管是画布上的雕塑,还是大地上的雕塑,他想重塑农民的形象,就是把它再捏起来,这也是这个时代的隐喻,就是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彻底崩坏。我个人感觉,以后像王刚这样的画家的画,似乎也会越来越少。想到这一点,我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博士:

  当代艺术要用当代的视野来看农民,把农民问题背后的深刻性反映出来。今天在王刚的作品的现场,我们看到的就是河南艺术家王刚把他们这样的形象用当代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我觉得这是河南的一个跨越。

  广东中山大学艺术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小彦教授:

  这个展览提醒我,二十世纪在中国有一个塑造人民形象的造型的历史。王刚这个作品,应该说是在人民形象的造型的历史上,在人民形象成为一个问题的历史背景下做出的一个回答,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的画是具有当代性的。

  某种意义上,他可能在寻找一种典型。而这种典型跟他的画面运用的技术是有某种奇特关系的,比如说他的块面感的对应就是粗犷,从语言上来讲,也许这个块面感跟粗犷有关系。他心目中的色调是跟土地相联系的,土地、色调、色调、土地,那么这个色调都是一种黄土地的概念。这个色层在你的画中带来一种厚重,粗犷、土地感很厚重,他想达到的希望是一个宏伟的概念,这个概念可能就是这个地域所给予你的养料,也可以说你用这种方式,在我刚刚所说的人民这个形象的造型的历史机能中,来给它一个答案。这样的一个系列作品,使这个关于人民的形象的造型的历史,显得非常丰富而有趣。

  中山大学教授冯原:

  河南古称为中原,今天这个展厅的空间就暗示了中原的空间。我们看一看,我们前面对着黄河,我们在黄河以南,黄河正好成为我们大家所观看的地理图式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两边是巨幅的泥土塑造的人像,但是这个人像其实跟山脉和土地之间从符号学角度来说,是有互通性的,所以还可以把它看成山脉和土地,也可以看成山脉和土地跨越成的人性。我们再看看这一边,这边似乎暗示的是一个混沌的民族的历史。黄河的地理图式,山脉环绕,混沌的历史,显示了中原地理学图景,以及包括地理学图景营造的心理学图景。王刚的行为艺术不断地阐发内在的心理和精神,这个内在心理精神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实际上是在地理的地缘空间中,在文化的传承中逐步形成的。

  王刚老师的作品和安东尼的作品,正好显示了两种不同的跨文化的关于地理性的认识。

  王刚老师的作品和他的作品之间确实有一种跨文化的对照。我觉得在王刚老师的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我们现在所面对的问题,依然是一个我们要解决内与外的冲突问题,这个内与外的冲突问题,在这个展厅中所反映的这个做法,实际上就是我们还必须要寻找这几个关健词,就是民族的、本源的、这些词汇告诉我们,我们的文化必须被传承和必须被供奉,它有中心主义的顽强的精神在里面。

  除了刚才说的安东尼跨文化比较,我们还可以把王刚老师的这一批行为艺术可以看成大地艺术,西方的大地艺术中,我们可以这样看,就是他们刻意地某种意义上是要做成人工干预后的自然景观,他们特别强调这种人工干预。而王刚老师的做法似乎跟他们不一样,似乎是更希望把大地景观还是要看成人在大地上的一个创造,这两点之间,我觉得也是有一个反差性的。

  深圳美术馆的艺术总监鲁虹:

  王刚先生的绘画语言和观念表现是统一的,他的观念是与他的具体手法结合在一起的,这在当代艺术创作中是很有意义的。他的观念可以通过他的图像来调动我们的社会经验让我们看出来,而不是仅仅依靠过分的解说,这也使得他的艺术有了独特的面貌。

  他的作品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大的。当代艺术家除了强调观念,最主要的是这种观念的元素怎么样进入语言,让我们视觉看出来。他的作品是给我们看的,观念也是可以看出来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其他当代艺术家应该重视的。当代艺术因为认为是都市题材的,对农民的表达确实是缺位的,王刚至少从他个人的角度,做了这个贡献,补了这一课,中国还需要王刚这样的艺术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那些在我们生活中,占我们国家大部分人口的人民的真实的生存状态进行真实的表达,这个工作是当代艺术家要补的课。谢谢王刚!

  艺术国际网的总编吴鸿:

  王刚作品表现的不是农民本身,甚至也不是我们会联想到的身份问题啦,阶级性的问题啦,社会不公的问题啦,他不是简单地表现这些。安东尼的作品表现的是现代消费文明框架里人的个性的消失。王刚老师的作品在形式上可能跟他有一些相似,但是它有一个本质的不同,王老师的作品实际是把握了由泥性带来的土地的精神性,作品实际上不是在浅层次地表现阶级性,或者是他的社会身份,而是在表现一种抽象的人性的概念。同时,由这个材料本身,上升到一种物质体的概念,也是把这个物质本身神圣化的过程。

  湖北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

  他时而当代,时而又退回,像这种神圣的画卷的处理,就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要突出农民的人性是什么样的方面,他有这方面的影响的。另外一个方面,他把山体、人和河流和泥土交融在一起,看人不是人,看山不是山,看河不是河,就像参禅悟道似的,他的影像、观念、行为都有。把头像放在柜子里头,又很经典,在一楼展厅,把柱子包起来,又很当代。但是总体来讲,我感觉王刚先生还是停留在比较崇尚真善美的阶段。还是一种向善的,他并没有去颠覆过去的一些东西。显然他和当代艺术还是有距离的。

  上海《艺术当代》的编辑白家峰:

  我了一段时间的图像经验和文本经验,所以我对这个展览充满好奇。我是一个80后,又是城市长大的,对于农民,只是有图像经验和文本经验,

  延续着王刚老师的大地艺术的创作脉络,我倒是有一个设想:当我们把大地艺术,或者把这样一种当代艺术形式,真正带入到农民的生存环境,会不会给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给农民的生活方式带来一些改变?如果农业基本的特征是季节性的话,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就在农村的某一个场景,去重建这样一种大地艺术的图景,或者进行这样一种仪式化的进程,并且把这种仪式化的进程,有可能的话,组合成某个地区的农民生活的一部分。把大地浮雕这样一种和农民密切相关的表现农民精神的东西,切实回归回去,成为一种新农村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对此我倒是非常期待的。

  吴鸿:农民的形象在王刚老师的作品里是一种契机,或者是作为一种引子。他表现的还是一种广泛的意义上的精神性。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如果把这个跟农民有关系的话,我觉得大家都是农民。

  中央美院美术馆副馆长唐斌:

  王这个展览是一个很好的答式展览,昨天展厅里人非常少,非常静。当我看到这一幅问幅作品的时候,作品中的形象和我的对话就油然而生,不用幕式现场非常嘈杂,这样的情况下去看又是另外一种感受。去额外想更多的东西刚。今天开

  王刚作品在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关系上,农民和当代的关系上,在这几点的统一性和异同性之间,他找到很好的文化坐标,而且用他的方式给它呈现出来了。

  美术馆是最应该有激进思想引发各种思辨和前沿问题探讨的区域,艺术有一个前沿的问题。我更期望看到艺术家对于未来的展望和预测,艺术家也可以是思想家,也可以是预言家。所以希望王刚在这方面,可以更大胆一点,你可以去做一种预测,用你艺术的行为去表现出来,这也是我比较期待的。

  中国文化报严长元:

  王刚老师的展览具有他自身的艺术特点,跟中州大地有非常紧密的血肉联系,非常的特别。

  他让我们不再注重个体的人物特征,而是更多承载了中国农民的吃苦耐劳、纯朴的特点,他身上的农民意义非常明显。我看到有些家长带着不到六岁的小孩在看,我说他们看得懂吗?有一个妈妈就说,他们特别喜欢展柜里的小雕塑,对有些画面他有点害怕。我觉得这恰恰很真实地反映了王刚老师的创作的一个特点,就是他雕塑的造像能力非常传神,很打动人。另外,他的这种大的尺寸的作品,实际上把所谓农民精神的一些特点放大,我们在看到这么大的作品之后产生一种心灵的震撼。王刚老师的作品让我们更多地关注了农民作为一个普通人,他的权利和他现在的处境。

  我们很感动他把一百多件作品全都捐给了河南美术馆,在当代市场经济情况下,这是非常可贵的。我想这也是跟这个展览的名称,也是和他的创作追求一脉相承的,“大地之子”,真真正正做到了这一点。

  雅昌艺术网副主编谢慕

  今天我看这些作品,我不觉得有农民工的感受,或者有农民的感受,我觉得就是特别朴素的中原大地的人的形象。农民的肉身经验,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没有的,但是作品里传达的这种气息是非常浓的。

  我们雅昌艺术网曾经做了一个特别大的项目,叫艺术家公益榜,统计1949年以来所有收藏家和艺术家对于美术馆和博物馆的捐赠。这么多年参与捐赠的只有3500人,总体数量也只有14万件。所以今天王老师捐赠的上百件显得特别扎眼,也非常的吸引人。我觉得这种捐赠确实体现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他们把这么好的东西捐给了美术馆、博物馆,真的我们要对这些艺术家表示深深的感谢。

  施小安:

  我们希望有一天,民工“老万”们会堂而皇之的走进中国政权机关的办公大楼,从该楼的一层一直摆到顶层,摆到布满阳光的地方,这也许会成为一次行为艺术的峰会,那就是艺术社会学的价值所在。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是一些真正的有脊梁的、有骨气的艺术家和文化人来承担起一些责任来。

  席卫权:王刚老师本身作品很好,但是我有一个淡淡的忧伤,他是否成为一个“绝唱”?我从王刚老师作品中能够切切实实感受到河南文化特色,比如浚县的泥咕咕,比如南阳的汉画像砖等这些东西的气息。这不光要修炼技术,而且他有一种情感在里面,艺术一旦失去情感,天花乱坠,如过眼烟云,它存不住。他那个年代的人有理想主义,有殉道精神。他是否会是绝唱?绝唱有两方面?把这个东西归结为王刚老师个人的精神追求的话,如果王刚老师不在,那么这种追求如何延续?另外,王刚老师在未来如何使他的艺术得到顺应时代的转化。民工变化了,社会基础和背景都发生变化,作为图像的一种形式感的东西,势必要找到新途径、新的意涵承载方式,甚至包括一些细节,都要做某种调适。

  毛本华:

  王刚的作品里头,他带有感同身受的对于他的主题,因为他在年轻的时候,曾经插过队,而且很多年,他平常又比较有一种平民的情结,他能够对他所表现的对象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心态,能够非常充分地理解他们的这种悲喜啊,他们的郁闷啊等等,因此,他的画面呈现出来的这种情感的表现,我觉得这是他画面里面一个非常宝贵的因素,而且是我们不能忽视的这么一个因素。我想强调的是这么一点。

  宋孝慈:

  王刚个小,但是他的心非常大,他的想法非常大,他前一段曾经产生一个想法,他要在飞机场起降的地方,本来想在那个地方弄很大一块地搞一个行为艺术的,由于国家的政策而没有办到。

2012.09.22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王刚(老万)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